2022年优质护理服务明星—奉献,不负韶华
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优质护理先进模范,以激发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医院于近期开展了2022年“优质护理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初期各科室推荐了31名代表,经过层层选拔,最终,8名佼佼者脱颖而出,荣获“优质护理服务明星”称号。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默默地奉献,在最好的年华书写着最美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她们的故事吧!
神经内科陈丽丹:用我们的真心为您送去一丝温暖!
李女士常头晕、站立不稳,遂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然家属忙碌,无人陪护。那天,护士陈丽丹看到李女士在外行走时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的情况,便立即搀扶她回到病房休息,并给家属打电话告知其应留陪,避免发生意外。当时的陈丽丹处于孕晚期,行走已有些困难,但还热心地帮助李女士,李女士十分感动。加上平时经常对病人嘘寒问暖,关心患者病情,陈丽丹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李女士为表达对陈丽丹的感激之情,送来一面锦旗。这已经是陈丽丹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她一直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用一颗热忱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只为给患者送去一丝的温暖。
胃肠外科何菊梅:严谨、勤奋、求精、奉献。
2022年8月的一个夜晚,6床患者王大爷的陪护婆婆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护士站找到护士何菊梅,焦急地说,“护士妹妹,糟糕了,你快来帮我看看该怎么办。”看到婆婆焦急的神情,何菊梅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迅速到王大爷的床旁查看情况。经过一番了解,何菊梅明白了婆婆焦急的原因,原来是王大爷第二天要做结肠造口还纳的手术,目前处于清肠状态,大便次数增多,造口袋底座松脱,大便打湿了王大爷的衣服、床单和被套。何菊梅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为王大爷更换造口袋和床单位。这样,王大爷舒适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手术顺利。第二天早上陪护婆婆拉着何菊梅的手说:“菊梅,昨天晚上幸好有你哟,不然我们就惨了”。在这之后的时间里,只要那个婆婆看到何菊梅,都会提到此事,说同样感激的话语。何菊梅将患者的每件事当做自己的事对待,一直以严谨、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邱婷:诚信做人,认真做事,以人为本、乐于奉献。
2022年9月9日 ,邱婷在我院感染科支援,一个封控区出生仅1天的黄疸宝宝胆红素高需立即住院行蓝光照射治疗,而因为疫情原因新生儿住院期间不能陪护,也禁止探视。宝宝父母既心疼又担心,邱婷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在16年的儿科临床工作中她见到过许多这样的宝宝爸爸妈妈,于是在了解情况后,她耐心地安慰宝宝父母,跟他们说:你们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宝宝的!我们可以加个微信,以后每天都可以和宝宝进行“云探视”,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宝宝父母听到这样的话瞬间就安心了。一直不停的对邱婷说着感谢!邱婷也是在第一时间将宝宝住进暖箱的照片发给宝宝父母,宝宝父母看到照片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5天后宝宝出院了,宝宝父母拿着一面锦旗来到儿科,真诚感谢邱婷对宝宝悉心的照顾!邱婷说,这种事在儿科是常有的事,希望以我真心、关心、耐心,换您放心、安心、舒心!
胸心外科石娇:常将人病当己病,常将他心比我心。
2022年6月石娇接到工作安排,赴新都区新繁镇开展集装箱隔离场所(香江隔离点)健康管理工作,负责核酸采集、体温监测、院感督导、医疗健康咨询,以及突发医疗问题处理、阳性患者上报和转运等工作。
一天夜晚,上海解封返成都的乘客拒绝集中隔离,夜间不算明亮的灯光和起雾的防护面屏模糊了石娇的眼睛,争吵的间隙,工作一天的她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靠近那几名乘客。刚欲开口劝导,“大白,你不用劝我们,快去休息!我们不是阳性,不住方舱医院!”乘客情绪激动地说。石娇理解大家的担心和不安,于是耐心地解释不集中隔离的风险和集中隔离的重要性。在经过几番解释和劝导后,所有人都静下来听石娇讲解疫情防控政策、集中隔离要求、生活保障、医疗健康等工作安排。时间已经接近凌晨六点,在石娇的充分讲解下,局面从最开始的僵持不下慢慢有所缓和,大家陆陆续续都办理了入住。一个女孩在解除隔离的时候给石娇写来一封感谢信,对她表示感谢,说石娇轻柔规范的采样,减轻了她对鼻拭子的恐惧;耐心的讲解让她安心,抚平了她的惶恐。石娇不仅在隔离点是如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是一直秉持着耐心、细心、贴心的服务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为患者带来温暖。
神经外科谌雪梅:慎独,慎微,慎初,慎言,慎行。
雷锋同志曾说;“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神经外科谌雪梅就是这样始终如一,善待他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还记得一天凌晨3点,当患者及家属都进入了梦乡,有一个身影仍然轻声地穿梭在各个病房,她就是当班护士谌雪梅。4床65岁的廖大爷因高血压脑出血入院,意识呈昏睡状,出于对病情的担心,护士谌雪梅把廖大爷列为今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当她第3次到廖大爷床旁,轻拍廖大爷肩膀,廖大爷没有反应,监护仪显示廖大爷心率正在下降,血压也测不出,在确保没有心电监护仪连接错误后,谌雪梅立即查看了廖大爷瞳孔,发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扪及大动脉波动消失。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谌雪梅意识到廖大爷发生了心脏骤停,于是立即通知医生、呼叫同事推抢救车、除颤仪,同时予胸外心脏按压,抢救工作在谌雪梅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生到床旁后立即通知麻醉科医生行床旁气管插管术,置管成功后送入监护病房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过20分钟的抢救,廖大爷大动脉搏动能扪及,血压为92/60mmgh,散大的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出现,医生宣布抢救成功。20天后,患者家属带着一封感谢信找到谌雪梅,拉着她的手说:“谌老师,真的非常感谢你,平时的你对我们就很热心,待人谦和,这次要是没有你过硬的专业素质、高度的责任心以及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就没有我爸了,谢谢你”。谌雪梅就是这样在工作岗位上勤奋踏实地深耕细作的,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美,获得了领导及同事的认可。
内分泌代谢科张丽:心之所向点明灯,照亮荆棘前行路。
平凡中孕藏伟大,琐碎中孕育崇高。内分泌科的工作看似简单,却很细碎,包括打针、输液、测血糖、测血压、打胰岛素、健康宣教等,但护士张丽却深爱着这份平淡与充实!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患病,有的坦然,有的迷茫,有的愤怒…特别是初发的年轻患者很难接受患病的事实,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因此健康意识淡薄,观念也是先挣钱后养生。张丽针对这些病人,结合他们的文化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健康宣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患者小曾,前一天刚好为他讲解了低血糖的表现和急救措施,第二天他就因为外出检查没有及时进食出现了心慌、出冷汗、颤抖的情况,还好他反应过来是发生了张丽所讲述的低血糖反应,于是立即拿出包里备的小饼干吃下,缓了过来!回到病房后小曾就找到张丽说“幸好你提前为我做了健康教育,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表达对张丽的感谢,当即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只是张丽工作的一小部分。在平凡的岗位上张丽始终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惟愿心之所向点明灯!
老年医学科张秋蓉: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
张秋蓉是老年医学科一名的护士,2005年参加工作至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表现突出。记得有一位80多岁的大爷,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加重”入院,当时患者呈现急性病容,咳嗽、咳痰,心累伴极度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行床旁抢救,进行吸氧,心电监护,查血气,建立静脉通路等。而患者的外周血管条件本身就很差,病情又重,责任护士多次穿刺均未成功,工作经验丰富的张秋蓉立刻投身到抢救中,“一针见血”穿刺成功,抽取血标本,并给予解痉平喘药物静滴治疗。经过抢救,患者的心累、呼吸困难等症状逐渐得到缓解。第二天,家属便送来表扬信,对张秋蓉在抢救时的表现给予肯定,夸赞张秋蓉抢救技术熟练,穿刺技术高,服务态度好,为患者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后来,这位大爷只要病情复发入住老年科,都会点名让张秋蓉为他服务。多年的内科工作经验让张秋蓉明白,护士在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穿刺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是患者能否得到安全有效救护的前提,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基础。
重症医学科张智荣:你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患者血压63/31mmHg,心率52次/分,立即心肺复苏、静推盐酸肾上腺素1mg”,张智荣与医生正在抢救急诊科送来的一名重度抑郁、自杀未遂的患者,心肺复苏、心电监护、配合医生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快速静脉补液扩容、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抽血、做血气分析……,通过分秒必争的抢救,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神志恢复,却极不配合治疗,眼角时有眼泪流出,观察到这一情况,张智荣紧紧握住患者的手,通过比手势、写字等方式不停地安慰患者、开导患者。沟通后得知患者是在担心、害怕,张智荣立即联系患者家属,开视频、播放家属录音,为她加油鼓劲,经过一番努力,患者情绪逐渐稳定,愿意配合治疗,顺利脱离呼吸机,很快就转出了重症医学科。患者出院几天后,特意给张智荣送来了锦旗,说张智荣在她生命最脆弱的时候,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细致入微的护理,让她挺过了这段脆弱的时光,通过这次事件也让她重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张智荣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6年,她参与了数千次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哪怕一句话、一个护理操作都可能会带给患者不一样的体会,我们要多换位思考,竭力为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你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