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2小时!他们用介入治疗”撑起“生命通道,突破生命桎梏
“快!病人血氧掉到60%了!”
伴随着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成医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危重病区病房里气氛骤然紧张。53岁的李先生(化名)因直肠癌转移至大气道及肺组织,当地医院内镜检查下直视患者大气道狭窄竟至90%,后因当地医院医疗条件有限,联系转至我院。此刻病床上的患者费力地张口呼吸,仿佛死神此刻正扼着患者的喉咙,生命危在旦夕。
“马上准备急诊介入治疗!”呼吸与危重症病区组长曾军副教授当机立断。时间紧迫,曾军立即上报科室黄娜副主任、姜轶副主任。在两位主任的带领下,科室急诊呼吸介入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取得家属和患者的知情同意后,确认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内镜介入下气道肿瘤切除术”的治疗方案。本次手术治疗在余林副主任医师和李云辉副主任医师指导下,由曾军副教授和郑鹏城主治医师主刀。团队首先安排患者在介入室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为后续内镜介入治疗减少出血做好铺垫。然后即刻转至呼吸内镜室通过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的引导,精准定位了患者气道中的阻塞部位,并成功使用圈套器清除气道肿物,最终顺利解除大气道阻塞。整个治疗过程历时约2小时,术后张先生的呼吸状况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目前,他已转入普通病区继续治疗,进一步观察,生命体征平稳。
患者行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现场
姜轶主任(左三)、黄娜主任(左四)、曾军教授(右二)、余林教授(右一)患者救治成功后合影
黄娜教授表示:“呼吸介入技术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气道阻塞、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展现了我科团队协作的高效性,也再次证明了呼吸介入技术在呼吸疾病急诊救治中的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呼吸内镜介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和学科发展重要内容。成医一附院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在黄娜教授的带领下,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不断向国内一流水平看齐。目前我科整体呼吸介入实力处于省内前列,年均完成呼吸血管介入约700余例,呼吸内镜约5000余例,下一步将继续探求呼吸微创介入方面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学科亚专业特色发展,为患者提供持续性、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