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探新知 不断强技能——肿瘤科物理技术组在干些什么?
2023年6月1日12时58分,患者雷某被送出加速器机房,顺利完成了首次放疗。“全程用时不到23分钟”,这一用时打破了“至少数天才能完成首次放疗”的常规,大大缩短了患者诊疗等待时间,让患者及家属都难以相信。雷某是一位90岁高龄的膀胱癌患者,因肿瘤出血(血红蛋白已降至51g/L)急诊入院。经医生讨论决定,在现有的止血方案基础上进行局部放疗。物理技术组综合考虑到患者病情急且行动不便等因素,遂采用最新优化完成的“All-in-One”(AIO)一站式放疗技术,提前模拟创建了智能计划模板,较之前更为自动化,缩短了流程耗时。
(uARC计划的剂量分布符合临床要求,在体剂量监测的γ通过率均高于97%)
AIO技术让患者在治疗机床上平躺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定位、计划、复位和治疗全流程。肿瘤科已实施AIO技术10余例次,主要针对肿瘤急症患者,比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恶性脊髓压迫、骨转移瘤、脑转移颅压增高症、宫颈和膀胱肿瘤性出血等。为了尽可能地提高AIO效率,物理技术组反复测试和演练,并创建了多病种相应的智能计划模板。
(AIO技术模拟培训)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物理技术组不断深挖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uRT-Linac 506c)的功能,希望将其安全、有效地运用于临床,造福于患者。除AIO技术之外,对四维定位和引导、呼吸门控、在体剂量监测,以及在线自适应技术均进行了严格的模拟测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度培训。比如近日采用运动仿真模体进行4D-CT成像精度的测试,结果显示图像能模拟出肿瘤的运动轨迹,精度在1毫米以内,这对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和开展呼吸门控放疗的意义重大;在全面月检的基础上,重点对KV-FBCT、MV-CBCT、PV-Beam三种成像模式的图像引导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最大配准精度偏差为0.59mm,低于1mm的国家标准,为纠正摆位偏差和开展在线自适应放疗奠定了基础。
(4D-CT成像精度和IGRT精度验证)
物理技术组在肿瘤科任涛主任的领导和党员同志的积极带头下,高质量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紧追技术前沿,深究技术难题,并主持开展多项放疗新技术。希望能逐步利用这些新技术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更高效的放疗服务。
(宫颈癌在线自适应首次及末次治疗图像融合对比;治疗后2个月PET-CT复查显示盆腔肿瘤达到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