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首页 科室导航 中西医结合科 科室动态 详细

中西医结合科:开展“冬病夏治” 弘扬传统医学

发布时间:2012.07.23 来源部门:中西医结合科
作者: 系统 摄影: 系统

从“冬病夏治”谈中医“治未病”

随着“三伏”之头伏的到来,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们在周文学、陈朝晖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了“冬病夏治”极具中医特色的治疗,充分运用中医学传统的整体观念,结合中医传统经验,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对秋冬季发病的某些慢性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7月18日为农历的头伏第一天,我科开治以来,求治者络绎不绝。

所谓“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型疾病如胃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肾虚引起的腰痛等。冬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 “夏治”指这些疾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期辨证施治,通过药物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据中医《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养生的原则:夏季是自然最为活跃的时期,天人是合一的,身体阳气充沛,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张大,是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力时机,通过适当外用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这样药物更能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使宿疾得以恢复。而“三伏”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故“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的一种代表性方法问世了。

“三伏贴”又名三伏天灸,顾名思义,其与针灸有类似的理疗效果,简单来说,三伏贴就是一种掌心大小的膏药,配以中药,在夏日农历头伏到来时贴予人体特定穴位上,从而鼓舞正气,增强抵抗力,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穴位调理治疗。此法主要是对秋冬季节的某些常见病进行预防性治疗,医生根据病症不同,治疗某些虚寒性疾病,另外怕冷、怕风、体虚易感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者也非常适用。三伏贴具有四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目的在于防病保健,缓解病情,调节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机率。一般来讲,三伏贴一年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即以30天为一疗程,连续三年效果更佳,但不可半途而废。 “三伏贴”体现了中医预防治疗的理念,同时又使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更加深化。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通过几千年,在预防和制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上医”,即医术高明的医生,其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治未病一直是中医学所最求的高级医学境界。中医治病历来预防重于治疗,面对现在病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随着部分疾病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及人体亚健康越来越值得重视的状况下,利用中医养生保健无疑是最佳方法。

中医药和针灸治病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伏贴”特色治疗正是把祖国医学的这种健康治疗模式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世界预防医学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流长,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治疗方法,更加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同时不失个体化的辨证优势。“个体化治疗”、“未病”先“防”、“未病”先“治”等祖国医学具有坚实、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我们作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人,面对着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去用实践来证明中医药预防的确切疗效,我们更期待,中西医结合科在两位主任的带领下将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并使其不断普及,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