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18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1.把握四川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
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2.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加强首位城市高端资源集成,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争取国家区域性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成都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
3.壮大区域发展重要支点。
环成都经济圈建设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加快发展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
4.突出重点推动全域开放合作。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东向,对接先进生产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美日韩等产业转移。落实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制定打造中西部投资首选地实施意见。出台对外开放工作激励办法,把开放发展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评价。
5.高水平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制定推进自贸试验区引领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四川自贸试验区条例。积极争取国家在川增设更多开放口岸。
6.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加快贸易强省建设。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7.突破高铁瓶颈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力打通高铁进出川大通道,5年建成及在建高铁里程达到2300公里以上。 畅通铁路货运大通道,全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加速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实施内河航运扩能工程,强化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8.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服务业强县、生态强县和信息化强县。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励办法。
9.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出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制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
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到2022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左右,初步建成现代服务业强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11.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创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占比位居全国前列。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工业信息安全、工业云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合作建设指导意见。
12.推动品质革命和品牌创建。
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支持高校设立质量发展研究院。实施四川品牌创建行动计划。
13.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深化拓展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培育壮大军民融合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14.集聚和用好战略科技创新资源。
以成德绵为核心区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争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争取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四川。实施全省十大科技专项,部署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联合基金,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
用好中央驻川单位创新资源。深化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共建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通中央驻川单位高层次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身份转换通道,激励科研人员在川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支持部属高校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办学。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逐步增加省级财政投入。
15.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
16.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
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和个人,给予相应配套奖励。对在川转化应用的重大成果,给予特殊支持政策。支持省属高校内涵式发展,创建一流学科,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立法。
17.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
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实施“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完善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加快集聚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设院士顾问、天府学者、特聘专家等制度,推进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人才驿站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常态化从“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引进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
建立院士专家合作委员会,建设院士产业园、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转化中心,优先与院士团队签署实施合作项目。支持建设海外研发及孵化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重点企业引育用急需紧缺本科生、硕博士和技能人才的支持政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批“天府工匠”。
出台体现创新质量、贡献、绩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开展打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通道试点。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18.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19.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
20.聚焦关键性改革攻坚突破。
加快推进电力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
21.防范化解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
22.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出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加强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
实施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天气。
23.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全面推行清洁能源替代。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推进城市建设提品质、补短板,科学规划城市群,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
24.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今后3年实现171万贫困人口脱贫、5295个贫困村退出、68个贫困县摘帽。
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探索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认证,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发挥税收、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作用。
加强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爱激励。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整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
25.办好急难愁盼民生实事。
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左右。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托底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就业。实施重点群体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法治化、机制化建设。
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深化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改革。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建立全民健康体检资助体系。实施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和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支持民族地区规划建设片区中心医院。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达标卫生院,每个村建成1个达标卫生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短板。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26.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开展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健全正向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实干,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